Skip to main content

讀書筆記 | 如何改變一個人

如果曾經有想要主張某個想法大聲疾呼,對方卻毫無反應、甚至有些反彈,讓你感到萬分灰心的時刻,那麽很適合讀讀看《如何改變一個人》,了解「人為甚麼不想被改變」,再進一步「找出人們身處的立場」,最後透過「降低改變的阻力」調整說服的策略,我覺得英文書名 Catalyst 催化劑非常貼合這本書的想法,想要改變他人,重要的不是反覆強調自己的論點,而是去了解不同人對於不同議題的視角,進而去降低改變的阻力,成為不同看法的催化劑。


人為什麼不想被改變?

書中提到兩個原因,第一個是「抗拒心理」,書中提到一段人需要自由和自主權的描述相當有趣:「人們自行做選擇的能力被奪走、甚至是受威脅時,失去主控權的可能性會刺激他們行動,而重獲掌控感、感到有自主權的方法就是跑去做被禁止的事。」,由此可見管教的越嚴厲,小孩就越叛逆(?)因此,不論是提供選項、發問等等,在談話中記得適當地保留自由空間。第二個則是「敝帚自珍效應」,簡單來說就是「我家的小孩都比別人好」的概念,自己組的家具、種的盆栽、養的寵物就是看得比較順眼跟喜愛,作者在書中提到的破除方式是「讓不採取行動的成本現形」,其中提到的例子是電子郵件的簽名檔,他問不願意設定的表弟說:「你需要花多久每次打簽名檔」,他回答:「頂多兩秒吧」,又問「那麼你一週會寄多少電子郵件」,「可能有四百封」表弟一邊回答一邊查詢如何設定簽名檔,簡單但非常有效,他讓不設定的時間成本現形了,而不是讓表弟怕麻煩的念頭使他維持現狀。


找出人們身處的立場

我們在討論事情時,常常看見的是二元的立場(支持或不支持),但其實每個人都是散落在支持和不支持的光譜之中,有些人可能只是稍微偏向支持,也有人偏向多得多。而你在光譜中的哪個位置,其實會影響你可以接受什麼樣的立場意見。

以下圖 X 為例,剛好在中立~強烈支持禁酒的人,他可以接收的意見就在這之間(接受區),如果突然和他提倡強烈反對禁酒的消息,那麼有可能因為這個意見直接落在了他的拒絕區,而直接被反對。因此,能夠仔細地衡量每個人在光譜的哪一個位置,可以以偏向哪個立場的訊息,悄悄地移動他的光譜位置,便相當重要。


降低改變的阻力

常見的阻力便是「不確定性」,為了降低不確定性,現今網購產業有常見的策略便是退貨政策,你可以輕易下單試試看,不喜歡再退回就好,以此降低顧客的不安全感、不擔心商品是不是會不適合自己。而現在可以讓顧客試用的服務遍地都是,此外,我覺得他的精妙之處,也在於讓顧客從「比較」轉為「單一的評估」,當我們已經免費試用 Spotify 一個月,更可能不會考慮其他音樂串流,而是開始考慮要不要續訂這個服務。另一個常見的手段則是「佐證」,努力改變人們的心意,有點像是努力抬起蹺蹺板的另一頭,因此像是上一點所說的,你要轉變人們的看法如果越大、越劇烈,就要有能同等說服人的證據。如果想要改變一個人的午餐選擇,或許你只要輕推一把說 :「這個有很多人推薦喔」,對方就會改變心意了。但如果你想要改變組織的合作方式,那麼就需要蒐集更多有力的證據,才能促使更多人冒風險嘗試。

總結來說,我覺得《如何改變一個人》這本書明確點出為甚麼說服人改變如此困難(人要改變就是會抗拒啊~),也提出了操作理論和實際案例,接下來這幾個月想好好思考如何實際運用這本書提供的技巧,如果有更多心得再更新!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