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品味

試著聊聊這個感覺重要,卻抽象而難以談論的詞彙。


為什麼品味重要?物理學家楊振寧有段關於研究品味的話,讓我印象深刻:


「在最近幾年之內,我們學校裡有過好幾個非常年輕、聰明的學生,其中有一位到我們這兒來請求進研究院,那時他才 15 歲的樣子,後來他到 Princeton 去了。我跟他談話以後,對於他前途的發展覺得不是那麼最樂觀。我的看法對不對,現在我不知道,因為他到 Princeton 去以後的情況我現在不清楚。我為什麼對他的發展不樂觀呢?他雖然很聰明,比如說我問他幾個量子力學的問題,他都會回答,但我問他:這些量子力學問題,哪一個你覺得是妙的?然而他卻講不出來。對他講起來,整個量子力學就像是茫茫一片。我對於他的看法是:儘管他吸收了很多東西,可是他沒有發展成一個 taste 。這就是我所以覺得他的前途發展不能採取最樂觀態度的基本道理。因為學一個東西不只是要學到一些知識,學到一些技術上面的特別的方法,而是更要對它的意義有一些瞭解,有一些欣賞。假如一個人在學了量子力學以後,他不覺得其中有的東西是重要的,有的東西是美妙的,有的東西是值得跟人辯論得面紅耳赤而不放手的,那我覺得他對這個東西並沒有學進去。他只是學了很多可以參加考試得很好分數的知識,這不是真正做學問的精神。」


類似的故事也可以在 “Taste for Makers” 看到,很多學生都很聰明,但卻很難判斷他們是否有品味。而品味的重要性在於,即便了解很艱澀的知識,具備紮實的實作能力,但需要有品味,才能設計出漂亮的東西。品味在創造屬於自己的東西時特別重要,不論是做研究、拍影片、寫程式都是一樣,即使有了主題,還是需要創作者做「選擇」,判斷需要添加什麼素材,亦或是更重要的,不要增加什麼與何時該停下來,透過一連串的判斷,仔細組織成自己的作品。品味是每個人都如此特別的原因,人們在這世界上各種有形和無形的資源中採集,動態形成屬於自己的組合。


那品味有沒有好壞區分呢?有些人說品味是完全主觀的,更像是一種個人偏好,也有人提到好的品味,才能引導更簡潔的設計解法。而我認為品味更像是辨識能力,以欣賞作品而言,品味好不好不像是你喜歡哪種作品,更像是你能用多少角度看同一個作品,又能看得多仔細,好的品味能看見更高解析度的作品。不同的人喜歡同一部電影,只能說出喜歡不喜歡,與能夠辨識劇情、對白和對比其他作品,這是深度的不同。


接下來想聊聊品味是怎麼形成的?從四個角度看如何察覺、延續、累積和顛覆自己的品味。


感受好奇心 — 讓好奇心成為探針

有趣的是,明明好奇是種感覺,但為什麼人們常常會感受不到?試想了幾種可能,第一種可能是當人們相信吸收的資訊是完全正確的時候,就像小時候背下教科書裡的內容,不會想著去問、去思考,那麼好奇心自然難以浮現。第二種可能是不認為自己的好奇心重要時,像在《公式殺死了興趣》中提到的,如果好奇心不在社會的主流價值上,好比不能夠直接賺錢,那麼當人們回應:「你問這個要做什麼?」時,便很容易被扼殺。

但「想知道」的慾望是很難被完全殺死的,即使因他人的質疑而被掩蓋起來,還是會在心中隱隱作動。要重新揭開好奇,不妨思考自己生活中的「無用之事」,這裡的無用意指短期內無法帶來好處,一件事如果無法立即創造財富、幫助社交或提升健康,但依然忍不住去做、去思考,那麼大抵是為了自我滿足。

有陣子很著迷於字體相關的觀察,一開始是留意路上的招牌,從「啊,這個字真美。」淺淺的想法開始,即便身邊的人不怎麼感興趣,還是忍不住去觀察「這些字長得真像,但粗細好像不太一樣。」漸漸地,認識什麼是襯線體、無襯線體,設計師又是怎麼調整字距,這樣的好奇心讓每個字的細節變得越來越清晰,也讓品味得以發展。


聚落 — 維持好奇的熱度

點燃好奇心是偶然的瞬間,但替自己建立適合的環境,便能更輕易地萌生和抓到這些時刻。

對我來說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看「我喜歡的人喜歡什麼」,喜歡的創作者們在社群中追蹤了誰,引用過誰的作品,一層一層地向外延伸。看他人分享 “Favorite Links” 總是很有意思,超連結真是網際網路世界中最驚喜的交通方式。

除了吸收他人的選擇,能夠說出自己的喜歡更為重要。在分享了《喜歡的資訊來源們》“Personal Website List” 後才更深地意識到這點。光是簡單地表達我的閱聽選擇,就能吸引更多和我喜歡相同事物的同伴,也很幸運地和許多作者有了交流,不論是追蹤、留言或是聊聊,每個互動都意義重大,讓我感受到在世界上並不孤單。


收集 — 製作自己的剪貼簿

能夠紀錄與存放自己的好奇心,是累積品味的關鍵。在《藍色時期》中,美術社的其中一項暑假作業便是剪貼簿,把自己喜歡的事物一項一項收集起來,需要時刻的自我提醒與時間的堆疊。

很喜歡在生活中,拍下喜歡的瞬間、存下有共鳴的句子與筆記突然出現在我心中的想法。相簿裡存了很多街邊好看的樹、有趣的塗鴉,在 ReadWise 中存著許多喜歡的文章與 Highlight,最近也試著用 mymind 收集了喜歡的句子與想買的物品,在 Heptabase 裡紀錄許多日記和突然好奇的問題,又或是像 “The quotes on my wall” 中一樣,將收集的句子當成桌布。

這麼做的好處是當下一次好奇心被喚醒時,可以輕易地去搜尋過往的記憶,更可能思考地更廣、更深入。將自己喜歡的事物攤開來,也更能意識到其中共同的元素。


隨機量 — 拓展或顛覆原有的品味

最後是隨機量,這個詞取自於《為人生加入一點隨機量》,去做與平常習慣不同的事,即使只是很小的嘗試,又或是嘗試的結果不滿意。都是能讓人去拓展品味,或是顛覆自己原有品味的機會。

體驗到這點是在一兩年前的東京之旅中,出於一時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想法,去看了上野之森美術館的莫內展。在這之前我是不太會想看畫的人,但走進莫內的光影後,內心被同個場景的不同色彩明暗所震撼,再加上展場中對印象派歷史的介紹,第一次感到原來觀賞畫作是這麼有趣的事,這個經驗明確地拓展了我的品味邊界,默默地把畫作和歷史也放入了我的喜好清單。


回想了許多關於品味的記憶,其實培養品味就是了解自己喜歡什麼的過程。說來簡單直白,但有意識地深刻理解卻很困難。因為品味無法量化,難以與人比較,所以更多的人追求能力,有好的能力固然重要,好的能力能讓人做得更快,但有好的品味才能決定要做什麼。


非常謝謝翰元、Parker 和 min 閱讀了這篇文章的初稿和回饋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