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是如何塑造我

閱讀是貫穿一生的事。
小時候,家裡沒有電腦,沒有補習也沒有兄弟姊妹,與其說是喜歡閱讀,不如說是如果不閱讀,那好像也沒有別的事好做了。
第一次讀奇幻小說時,《哈利波特》展現的世界在我面前閃閃發光,與書頁的距離很靠近,可是想像力和文字彷彿將我帶到很遙遠的地方,這樣的感覺讓人著迷。真心覺得讓小於 11 歲的人看《哈利波特》太殘忍了,因為如果那年夏天沒有收到霍格華滋的入學信會很失望啊。一次、兩次、……超過十次,這是我讀過《哈利波特》的次數,我和班上同學會玩記《哈利波特》人名的遊戲,把配角的遠親的弟弟也講完才會甘心,有一次,小學班導發現我們上課還在看實在太生氣,他一眨眼把很厚的《哈利波特:混血王子的背叛》撕成兩半,那個畫面直到現在還讓人印象深刻。
因為實在太喜歡《哈利波特》,也讀了各類奇幻小說,像是《波西傑克森》、《飢餓遊戲》、《納尼亞傳奇》,穿梭在不同的世界觀和角色設定中。其中,《記憶傳授人》讓小學四年級的我,第一次因為看書而感到毛骨悚然,它描述的故事是在一個井然有序的社區,所有人都沒有真正的記憶和情感,只有被選定的記憶傳授人才能接收社區的歷史,在讀完這本書的很久之後,才認識烏托邦與反烏托邦的概念。
除了小說外,印象頗深的是一本故事集《別鬧了,費曼先生!》,收錄了科學家理查·費曼的生活趣事,那時候對科學家產生了「很聰明、反應很快」的淺薄印象,而費曼先生那真實卻有點荒唐的經歷,心中萌下了希望自己做的事也能很好玩的憧憬。
但這時期影響我最多的,其實是兩本很簡單的童書—《我們叫它粉靈豆》和《午餐錢大計畫》,皆出自於童書作家安德魯.克萊門斯,前者描述的故事是一名小學生挑戰對字典狂熱的老師,問到「字典上的字是怎麼來的?」,從而開始發明新字的過程(新詞的名稱便是「粉靈豆」)。後者的場景也發生在校園之中,描述如何在學校做生意,碰上競爭和成長的故事。作為和書中主角年齡相近的孩子,這兩本書讓我思考原來規則是可以被挑戰的,我們能擁有創造與擴張的能力,現在想起來是這兩本書賦能了我。
國高中時讀的書,現在回想起來反而最不清晰,大概是許多書都在同學間互相流通時散失。不過這段日子裡,踏入了輕小說的世界,包含非常知名的《刀劍神域》或《沉月之鑰》,一系列一系列的刷,深陷對角色的迷戀與心境之間,輕小說的閱讀體驗真是不可思議。不知怎麼地也接觸到了更多文學,讀完村上春樹的《挪威的森林》、《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》後,心中想的只有「???」,能夠對這兩本書述說的言語很少,但是從中感受到的黑暗、虛無與徬徨的情感卻很巨大。曾經幫自己下過「我不懂村上春樹」的標籤,但幾年後《身為職業小說家》、《關於跑步,我說的其實是……》這兩本書,在各種意義上卻陪伴了我不少。除了村上春樹以外,最有印象的是三浦紫苑的《啟航吧!編舟計畫》,描寫辭典編輯工作的細膩視角,我一直喜歡揭開這種幕後工作的過程。
上了大學後,不受拘束的時間變得更多了,花了不少時間去讀那些人人推薦必讀的經典,描寫日本文化的《菊與刀》、探討歷史軌跡的《槍炮、病菌與鋼鐵》、小說《異鄉人》、人類學入門《歡迎光臨人類學》,也讀了些單純覺得很有趣的書,像《OK正傳》,這是一本討論「OK」這個字由來的歷史,能夠去思考生活中各種事物的起源,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。讀這麼多書,可能正好映照對自我的不確定感,當時我希望能夠找到一件真心很喜歡的事情。
《設計的心理學》成為了這個階段的轉折,它挑起了我對設計原理的好奇,某年春節讀完後,立刻填了相關課程的修課表單,開啟一連串和使用者研究有關的學習。也讀當時的科技電子報《科技島讀》、聽《星箭廣播》,發現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科技產品與公司,包含許多從未想過的工具和發展策略,也因為這樣,在設計與科技的興趣疊加上,畢業後開啟了產品經理之路。
工作後面臨一種新的不確定感,對於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範圍,常常覺得難以衡量與面對,這樣的不安讓我對吸收更多相關知識有非常強烈的依賴,讀《聲入 Spotify》、《追劇商戰》了解更多產品發展的過程,透過《產品管理全書》、《SCRUM:用一半的時間做兩倍的事》,試圖了解方法論和框架。這些知識有用嗎?老實說,感覺非常難立即見效。可能會對產業中大家都在使用的術語更熟悉,讓自己的安心感增加 0.1%—但那畢竟不是工作的核心。
在成年後的生活和心理上,也有許多文字拉我一把,讀《感覺有點奢侈的事》,讓人感受到生活上的自在,讀《臺北女生》像是把自己生活過的臺北和他人的做對照。透過《Make Time》重新思考個人的任務優先序,《卡片盒筆記》和《打造第二大腦》,促使我去建立一套我能夠持續下去的個人知識系統,反覆地讀《The 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》,思考人生的價值。《非暴力溝通:愛的語言》讓我第一次相信,我不需要為他人的感受負責,以及表達情緒是一件多麽正常的事。《愛的藝術》讓人想更積極地去愛。
那近期讀些什麼?喜歡讓人感覺真心的文字。Tommy Dixon 的《Real Life》、《無用之用 Master of None》裡 Sunny 流動的文字,還有《personal canon》中 Celine Nguyen 每個月的《everything i read》。在人機互動領域中,發現我更感興趣的子題,讀 Andy Matuschak 在 Patreon 的專欄,思考有關於 Creating tools for thought 的事。拜讀書會激勵,終於開始讀計算機歷史中的經典文章《As We May Think》、《Augmenting Human Intellect: A Conceptual Framework》,期待能得以培養穿越時空的視角。
我想還有很多遺漏的作品,但謝謝一切文字的滋養和各路朋友的推薦,希望能一直讀下去。
感謝翰元、Min 和 Miley 閱讀了這篇文章的初稿和回饋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