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 x 創新:從需求洞察到產品策略線上課程心得
本篇提及的線上課程連結
很久沒有這麼快看完一堂線上課程,將近八小時的課程內容在四、五天內就完成了,總結是老師整理的內容真的很精華,可以從中體驗她很豐富的經驗、觀點,投資別人整理的心血結晶很值得,也從中引發更多關於產品的思考。以下節錄一些很有感的課程內容與心得
第一章:創新思維解析
- 創新是什麼?
生活中常常聽到「創新」,可是大家似乎說不出創新的定義,這堂課程明確指出**常見的「創新」是引入新事物、新想法讓市場買單,**意思是創新和發明不同,發明指的更像是點子,像是實驗室中發明新的抗癌物質,而創新著重的則是將點子投入市場,轉化爲可以獲利的產品/模式。 - 創新的難題
課程中多次提到「參考點」(比較的基準)概念,簡單的例子是為什麼運動比賽中,銀牌的人看起來總是比銅牌的人不開心呢?因為銀牌的人參考點是金牌,想著要是拿到第一名就好了,而銅牌的人參考點則是第四名,想著好險自己能站上頒獎台……。產品的創新考量也會隨著參考點而異,例如:無法從底片市場轉型的柯達,便是將自己的參考點設為底片市場,認為自己已經在市場中取得巨大的成功,但如果他將參考點設為影像市場(或是保存回憶市場),他就會知道自己其實還處於弱勢,需要積極爭取市場。 - 為什麼設計思考適合創新
1. 使用者視角釐清問題:使用者可以幫你**專注在問題思維,而非解法思維,**簡單的例子是使用者想要的是更快的到達目的地(問題),而不是一匹更快的馬(解法),所以最後福特發明了汽車。
2. 發散收斂幫助跳脫框架:適當地挖深問題、重塑問題,能幫助我們看見不同角度的問題。
3. 低成本快速測試與迭代:產品初期最需要的就是快速學習與成長
第二章:競品與產品脈絡分析,怎麼找到市場趨勢與機會
- 創新擴散理論
課程運用 Everett Rogers 的創新擴散理論:
當新產品推出時,最先接受的人是創新者、早期使用者,接下來則是大眾市場,最後是落後者。重要的是,要依據產品階段的不同,制定不同的產品策略,在產品早期時,應該要注重的是早期使用者,並讓他們成為你最好的提倡者,而在產品的中後期,我們將會更能專注在行銷、產品差異化、價格,利用使用者的數量創造同儕壓力、社會認同感,讓產品進入大眾市場中。
- 切換視角
公司視角:從公司優勢去看我們如何能創造「完整產品」
使用者視角:去了解如何最大化使用者體驗產品價值
後面的課程也有提到,切換視角的重要性,如:釐清現狀(公司)-> 釐清需求(使用者) -> 提出解法(公司)
第三章:公司目標與問題訂定,怎麼找對使用者
- 問題層次
1.列出大目標:公司要賺更多錢
2.列出子目標:提升購課轉化率
3.寫出可能做法(可以轉換為使用者研究思維):**人們都買些什麼課程?什麼因素會影響購課? - 受訪者定義與挑選
課程這邊提到有趣的是受訪者如果找既有 TA 其實就已經被框框限制住了,意思是如果要創新的話,我們應該把目光放在既有 TA 以外的客群去拓展,提供四種可挖掘的潛在使用者**類型:
1. Soon-to-be:即將使用但尚未使用的人
2. Refusing:有類似行為也知道這個產品或服務但拒絕進入的⼈
3. Un-exploring:尚未開發,不知道這個產品或服務的人
4. Drop-out:曾經使用過你的產品或服務,但後來離開的人
其中又以 Drop-out 類型的使用者,更能幫助我們看出產品現有的問題。
第四章:什麼是洞察?從洞察到產品策略
- 想要 vs. 需要
使用者常常只知道他們的「想要」(常常是解法、功能),而「需要」則是「動機」、「目標」、「行為脈絡」,可以根據是否會因為時間情境而變來區分,例如人們說想要更快的馬這件事會因為時代而變(現在的人可能會說他們想要 Tesla),但他們想要更快抵達目的地,這件事就相對沒有那麼容易因時間情境而變。 - 從結果反推過程
從「我想要回答什麼問題」去做使用者研究 - 做使用者研究,是為了了解問題,而不是尋求解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