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Discovering Pattern Languages in Everyday Interfaces

第一次知道《A Pattern Language》這本書,是在一場介紹 Are.na 的演講中,Are.na 作為一個用戶可以公開分享連結、文章、網站清單的平台,講者形容這就像是書中提到的 Small Public Squares,人們可以在空間中彼此交流。而讓我感到最有趣的一點是,他利用空間的類比來描述軟體,讓我發現原來日常中反覆在滑動和點擊的數位產品,和物理世界中的環境與建築有這麼多的相似之處。演講中,也提到把我們使用的產品想像成一個地點,如果這是一個地點,它的結構是如何搭建而成,人們在其中進行哪些活動,而你會想去嗎?


《A Pattern Language》是建築師 Christopher Alexander 在 1977 年出版的書,從城市、建築到建造手法,書中紀錄 253 種建築的模式語言,模式是環境中反覆出現的問題解方,它不是死板的規則,更像是一種指引,引導人們根據自身遇到的問題,組合不同的模式,解決建設和居住時所遇到的問題。Christopher Alexander 比起建築形式,更強調人與建築之間的「關係」,他的思考著重於什麼樣的環境,可以讓人發揮更大的潛力,而不僅限於建築的分類與技術。他也提到世界上只有一小部分是由建築師所打造的,而大部分的實體世界是由所有人共同打造的。這本書除了成為建築界的經典書籍外,它也直接影響了軟體工程中的設計模式,1994 年時 《Design Patterns: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-Oriented Software》出版,將建築中的模式語言概念應用到軟體設計中。


開始讀《A Pattern Language》後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,我漸漸能在生活中看見許多模式,不僅是在物理世界中,我在日常使用的產品中,也能夠產生聯想,書中的其中一個模式是 A Place to Wait,意即等待的空間,在等診所叫號、超商排隊,又或者是打開 App 時需要更新才能繼續使用時,這些情境都會讓我想到 A Place to Wait,等待的過程本身就包括衝突,不可預測的等待常常伴隨負面感受,書中提到的模式便是嘗試建立正向的等待環境,結合其他類型的活動(像是咖啡、閱讀、遊戲),或是讓等待的人能夠進入沈思而靜謐的狀態。不僅是 A Place to Wait,我也在社交、工作、學習等幾個不同面向中看見建築的模式語言。


社交

Promenade 意指大道或長廊,書中描述它是公共生活的中心,是一個你可以看見路上的人,也能夠被看見的地方。我覺得它的意象與社群軟體的動態牆非常類似,「好奇其他人在做什麼」與「希望自己能夠被看見」是人類內在的慾望,但在軟體中所看到的人更不受限於地理位置,並且不像一條大道,動態牆大多沒有終點。另一個相關的概念是 Degree of Publicness,描述不同的人們喜歡的居住地偏好,有些人喜歡生活在活動多的地方,有些人則更偏好安靜的地方。在網路上,人們也可以選擇很容易產生討論的公開平台,像是 Threads 或是 Dcard,優缺點也和居住在市區很像,可以很容易地接觸到不同的人,但也更容易被噪音污染。或也有人偏好更隱匿的居住地,運用 Discord 或群組,在更私人的數位空間中交流。而帳號的狀態則讓我想到 Intimacy Gradient,在一般建築中,大多由玄關、客餐廳到房間,對應從最公開到最私人的狀態,我想公開帳號就像是家裡的入口處,被陌生人看到一角也不會太扭捏,而私人帳號則更像是客廳,能夠邀請身邊的朋友進入,並在其中交流的空間,小帳則像是自己的房間,只會邀請非常親近和信任的朋友。


工作

在和工作相關的模式中,我最感興趣的是 Half-Private Office,它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:「在辦公時,隱私和連結該如何平衡?」在建築中提出了半開放空間,並設置座位區來產生討論。在工作軟體中,我們則可以設定狀態(例如:會議中、勿擾),讓共事者了解現在是否能快速聯絡你。另一個概念則討論了 Small Work Groups,將人們分為小而緊密的團隊,並且讓每個團隊都擁有自己的小空間,再以公共區域加以連結。這個概念在許多工作軟體中的設計也能常常見到,例如我們可以在 Slack 中建立不同的 Channel,讓不同專案的討論串更清晰,或是在 Google Meet 中,我們也能將成員聚在一起後,再分到不同的討論室,在數位世界中創造不同的子空間來加速合作。


學習

其中的一種模式 University as a Marketplace 中提到,大學如果只是一個封閉的學習區域,並受到僵化的入學管道限制,那麼其實就是在扼殺學習的機會,作者認為任何人都應該有修課和開課的權利,這段話從書出版後的將近五十年來看,學習著實變得更自由,Coursera、Skillshare 等線上平台興起,不需要入學考試,更多人能夠從網路上學習到許多過往只能在學術機構學習到的知識。也有越來越多不同類型的老師開課,像是跑步、瑜珈、咖啡沖煮等,學習變得更加廣泛。教育真的越來越像市集,越來越多買賣發生,並且擴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。而 Master and Apprentices 則點出另一個議題「師徒制」,相比於單方面地吸收知識,透過真正懂得某項技藝的人,逐步學會知識與技能的過程。即使許多技術已不再需要面授,但人類還是需要一個在面對困境時,能夠拉自己一把或是轉換觀點的 mentor,我想配對 mentor 和 mentee 的平台 ADPList 就是類似的存在,可以在其中瀏覽不同產業和職能的工作者,交流自己目前遇上的難題。


作為不太了解建築的人,《A Pattern Language》還是帶給我一個新的視角,在快速變化的世界裡,發現其中不變的模式。不論是在物理或數位空間中,意識到設計背後欲解決的問題,幫助我們從「居民」、「用戶」,轉變為「建造者」或「設計者」,去塑造日常設計的可能性。

最後,我想用 Christopher Alexander 說過的一段話收尾:

“Everything that we see in our surroundings—everything—either slightly raises our spirits or slightly lowers them.”(我們周遭所見的一切——所有的一切——不是稍微提振我們的心情,就是稍微讓我們的心情低落。)

當我們重新擺設家具或是調整電腦裡的工作流程,讓自己的生活動線更順暢一些,又或是打開更多與人交流的可能性,些微的改變會像漣漪一樣傳遞出去,我們應該更有能動性地去打造生活中的各種設計。


參考資料:


非常謝謝翰元和 Min 閱讀了這篇文章的初稿和回饋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