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日常紀錄#3
正在讀 Make Time(生時間)這本書,書中有提到一個方法是設定每天的 Highlight,可以是最緊急要完成的事、做完會最有滿足感的事或是最快樂的事,所以今天我的 Highlight 是想要寫這篇 2023 日常紀錄#3,這絕對不是最緊急的事情,但是一件我想做、寫完會快樂的事,已經拖了一陣子,今天拋下了「改天我再做……」的心態,來紀錄最近的日常。
-
用 HMW 重塑日常
HMW 是我最喜歡的設計思考框架之一,HMW 為 “How Might We” 的簡稱,也就是「我們如何能夠……」。在產品設計中常常出現在「發想」階段,從 HMW 去展開我們如何解決問題的觀點,進而去發散點子,我覺得 HMW 的三個單詞都很有意思,How 表達的是該如何找到方法,Might 表達的是一種可能性,而 We 則有我們一同面對的意味。因此在使用 HMW 的時候總是覺得很有希望(?)。而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中,我們會需要找到一個範圍「適中」的 HMW,舉個例子:範圍大:我們如何能夠讓使用者更願意付錢購買我們的產品?
範圍中:我們如何能夠讓產品的支付流程更順暢?
範圍小:我們如何能夠增加產品支付按鈕的點擊次數?在範圍大時,會比較難定錨問題,因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面向很廣,以「更願意付錢購買我們的產品」為例,價格、產品功能、流程、環境等等,都有可能是影響因子。而在範圍小時,「增加產品支付按鈕」點擊次數將範圍限縮在介面按鈕上,那麼解方可能就會限制在介面設計上,可能是把按鈕變得更大、顏色更顯眼等等。因此,範圍大小的合適取決於你的問題狀態。
最近在走路去上班的路上,想到自己的生活也許也可以用 HMW 來重塑觀點、發想點子,像是在覺得人生好難的時候,試著想想自己人生的 HMW
範圍大:我們如何能夠讓人生更有意義感?(這太難了)
範圍中:我們如何能夠讓自己發現工作中的影響力?我們如何能夠看見自己在 XX 的進步?我們如何能夠和親人朋友保持聯繫?
範圍小:我們如何能夠讓自己在工作時更有動力/效率?我們如何能夠增加工作中的快樂元素?我們如何能夠讓走路上班的體驗更好?在範圍大的時候,我發現自己還是蠻無力,因為人生這個命題真的太大了,但進一步在範圍中的時候,我漸漸將自己的生活拆解為幾個對我來說重要的部分:寫作、工作、學習、情感連結,最後在範圍小的時候,可以把每個面向的細節展開。時不時的我喜歡做這樣的練習,把自己從「人生好難、我好無力」的無限黑洞裡拉出來,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可以逃離黑洞的方式。
-
現場真好
身為一個喜歡待在家裡的人,雖然每次出門都覺得「啊好想回家~」,但二月聽了一場甜約翰 in mind 專場、在電影院看了兩場電影(《 伊尼舍林的女妖**》、《**日麗 》),在當下和事後回憶的時候,還是覺得現場真好,有些事因為有一群人和你在同一場域中發生而變得魔幻,是沒有在現場就感受不到的。太常把音樂當作生活的背景,很少有好好認真聽歌的時候,也讓每次聽現場都覺得每首歌突然立體了起來,每句歌詞變得更深刻,更容易讓自己的情緒融進當下的環境,在每首歌當中找到有共鳴的地方。這次最喜歡的幾句歌詞有:「當全人類有共同的脆弱,要獨特又要被認同」〈出眾〉
「在那些最容易厭倦彼此的時刻,是否我們會像大人般取捨」〈容易厭倦的時刻〉而去電影院看電影對我來說也跟聽現場有點類似,更容易抽離生活、進入劇情,二月看的兩部電影畫面都很美,真好。我也發現自己喜歡留到電影片尾工作人員名單之後再離開,就像喜歡聽現場時樂團一一感謝所有的工作人員一樣,知道自己正在享受的這些時刻,背後有很多人的心力,讓我覺得有一點感動、在當下也特別開心。
-
好好玩樂
在 Designing your life 中,把人生分為 work, love, play, health 四個面向,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很擅長玩樂的人,以前在玩樂的時候常常會擔心哪個工作還沒做完、思考現在玩的話會不會只是浪費時間對未來沒有幫助、一邊覺得自己的興趣是不是拿不出手,這些想法一點點地冒出來的時候,也沒有辦法 100% 的進入玩樂的狀態。但現在發現沒有享受當下就是最虧的,接受自己的生活有這些好玩和放鬆的事,不是浪費而是充電,在玩樂的時候好好玩樂,才能在工作時好好工作。最近喜歡的玩樂是:在台北騎 ubike、跟朋友一起做蛋糕、玩桌遊、吃早午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