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 日常紀錄#1
想把想法紀錄下來的念頭一直沒停過,卻花了大半時間在拖延(或是逃避)要寫作這件事,現在想起來可能是害怕失敗、害怕被評論,畢竟沒有開始就不會失敗。不過最近得到很多人生活的能量,我喜歡的科技電子報曼報(也非常推薦他有點 emo 的 podcast)、Weekly I/O by Cheng-Wei Hu(紀錄個人學習)、薑餅資的 youtube(書評、人生、時間管理技巧居多),他們的聲音、文字和畫面都充滿有趣的個人觀點,好像想寫點什麼的慾望又回來了,2023 我希望把這個系列留給我自己,寫一些當下我經歷的和感興趣的事。
感覺自己的存在 — 忠泰美術館《感知現場》
以《感知現場》作為今年的第一場展覽真是太好了,沒有做太多功課就進到展場反而是最棒的體驗,忠泰的策展一如以往的精巧,卻不像過往的建築展覽一般充滿模型、介紹展板,這一次,整個美術館就是一件展品,用很簡單卻很細膩的方式告訴你,去感受自己、感受這個空間,沒有任何文字展板、理論,完全不需要去理解作品,感覺先行。
走上越來越細的旋轉階梯,穿過半透明層膜包裹成的空間,各式型態的木板散落其中,加上非常耐聞的埃雷米亞香味(真的是我聞過最香的展覽!跟香水聯名的空間展真的太過分了,在裡頭待上一小時之後超級想買),乍看很簡單,可是設計地讓人玩心大發,引起自然的慾望,想要去觸碰、想要用各種方式和裡頭的物件互動,想要製造不同的光影變化,或坐或躺,安穩地待著或是在其中穿梭,和身邊的朋還有同一場次的人們,一起成為這個展覽的一部分。感覺很像回到小時候的公園,和剛好也在那個地點被家長帶去的小朋友們一起玩,想盡辦法從公園的一切得到樂趣。一個場次要結束時,也像是要被帶回家的孩子,依依不捨地不想離開。
體驗後下樓的轉角,呈現展覽是如何完成與設計的,這個動線安排我也很喜歡,因為在玩過了一輪之後,我對於這個空間是怎麼長出來的,真心感興趣。
跟朋的各種快樂玩,非常推薦去找回玩耍的心!
在評論/分析的世界中,「對錯」是最無聊的事情 — Manny YH Li 臉書貼文
引用臉書部分原文:「我認為在評論/分析的世界中,「對錯」是最無聊的事情。知道答案的事情通常不需要評論與分析;因為「未知」所以人們才要窮盡自己的邏輯與想像,試圖去找出答案。」
作者原意其實在講不用太滿意自己的作品,但我對節錄出來的這段格外喜愛,我覺得這段話把「未知」描述得很迷人,對錯分明的事,因為有一致的標準可以判斷,像是有標準解答的題目可以去判斷對錯。但世界上那些重要、難解的問題,往往沒有標準的解題方法,需要人們用自己的經驗去探索、用各種觀點去切入,看見問題不同的面向,這是世界的有趣之處。
我發現自己也常常陷入好想要去評斷「對錯」的狀態,看到和自己相反的意見,會無意間想要證明他人是錯的、自己是對的,但事情總是沒有那麼絕對,如果用更開放的心態去接收所有想法、去討論,任何角度的意見都是有價值的。我想好好提醒自己這件事。
少用社群軟體,歡樂多更多
一直自認為不是一個受社群軟體影響嚴重的人,但這一兩個月我發現,時不時拿起手機無意識的點開 IG,滑幾個限時動態,看的對象可能也不是身邊親近的人,更多是在社群上活躍的人,有些是當時辦活動認識、朋友的朋友,不知不覺花了很多時間在和我連結也沒有很深的人身上。看到別人過得好,就覺得自己怎麼過得沒有很好,看到別人過得不好,就覺得這世界是不是就是這麼糟(威~),更可怕的是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去簡化一個人呈現出來的表面生活,畢竟大部分的人不會在社群上分享故事脈絡,在社群軟體上的觀者大多時候是無知的,得到的資訊很碎片,只能靠自己的想像力連結故事。看到朋友分享情侶的週年紀念照,不會看到背後的摩擦和經營感情的努力,看到朋友常常出去玩、嘗試新奇的娛樂,不會看到他為此需要多強的時間管理和自制力。
這個月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克制自己打開 IG 的次數,從手機首頁刪除,增加進入 IG 的難度,避免自己一再陷入熟悉的習慣當中。對於自己生活的影響超乎想像的大,以前我沒事做時就滑一下 IG,一不小心就陷入社群的漩渦,開始關注其實也不太在乎的人們,演算法還會推薦讓人忍不住看完的貓貓短影片(超級可怕)。現在我更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和當下身邊的人身上,更常想著自己等等想做什麼、做什麼自己會更開心,更關注身邊的人和環境,可以更認真地好好聽人說話、好好地回應,如果想知道朋友們正在做什麼或是要約人,我會直接透過通訊軟體 Line FB 或 Messenger 聯絡別人,建立自己的社群連結,創造更有對話的空間。
以上!希望日常紀錄可以常常更新、長長久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