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回顧讀大學這件事

最近聽了星箭廣播的這一集

回顧一下在 2016 年讀大學的自己,對於讀大學這件事充滿不錯的想像,更自由的學習、不同領域的人們,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會在校園發生。回過頭從 2021 年畢業的我來看,獲得收穫也是不少,但跟理想中的樣子可能還是有一段落差。

簡單說一下我的大學歷程,高三時突然意識到不想讀原本的夢想科系(成大工設),指考挑掉一些完全不想上的二類科系直接照分數填,然後就來到交大工工,大一就是在瘋狂地玩……認識了一些直到現在還是很好的好朋友們,大二雙主修資工系後,覺得在交、清的環境其實蠻侷限的,一方面是我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其實很未知,coding 還蠻有趣的,但不確定會不會只想專研這個領域,想要更大、更綜合型的大學來探索,(又是突然)決定來考個轉學考,從理工的基本科目準備來得及的開始,最後降轉到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。

到了台大之後,一開始的感覺的確蠻好的,有更多領域的課程、新的同儕圈,我一開始也以為自己對環境工程這領域是有興趣的,但後來隨著必修加重,我確定自己開始只是想應付某些科目(所謂的只求過就是 me QQ),像是土讓力學、普通生物、環境化學,翹掉所有可以不去的課程,開始只出現在期中、期末考試中,以最小行動換得不被當掉。

我決定花更多力氣在感受我喜歡、覺得有興趣的領域,讀了一點書、學線上課程、去各地晃晃,很幸運地在 2020 的年初,讀了設計的心理學,開啟了對 HCI 領域的認識,我開始在 NTU D-school 修許多感興趣的課程,其中大部分是以 PBL 教學為主(Problem-based learning),做了很多使用者研究,接觸專家、使用者,邊做邊學與產品/服務設計有關的領域,第一次開始設定問題的著力點,再試著解決看看。突然從一個其實不用接觸什麼人的科系間進到需要大量的團隊合作、與使用者接觸的場域,對我是還蠻新鮮的體驗。

其中最想推薦的幾門課有:設計思考教練(嘗試建立團隊與面對模糊的情境)、書緯老師的課程也是(太多課名都變了,附上他的 blog ),從社會學到設計的切角,社會設計、啤酒、發酵等等,在他的課上最有感的是老師真的對我在做的題目感到好奇,能一起往令人興奮的方向發展,附上我們一次推測設計的專案:冥想吐司,題目為改造未來超商的一項服務,這堂課所有同學們的成果都很讓我驚奇,透過對於未來的想像,去看見現代世界的問題。

大學最後的日子,還是在做系上專題研究(必修)、補齊轉學缺少的學分、再把大量的精力投注在 UX, 產品領域上,而大部分做的學期專案還是有點可惜吧,太多都是為了期末報告產生,最後帶得走的都只有過程,很喜歡在訪談、整理資料、做桌面研究、使用不同研究方法有些有趣發現的時刻們,那是我感覺眼神會亮起來的時刻。

這樣的我,然後呢?
我還是在今年從大學畢業了,然後回過頭來檢視這五年的大學日子。
覺得這樣的體制對我來說是困難的:

  1. 科系選擇:高中以前的我,覺得自己一定要進入某個很有興趣的科系,成為某個領域很厲害的人才可以,可是現在我接受自己就是對很多方的領域有興趣,我喜歡微積分、工程數學、環境,但我也很喜歡設計研究、數位產品、田野調查,這些都算是我的一部分,而不能被任何一個科系給框架,一但選擇了某個系,我想或多或少一定會被其中的門檻而限制、花費一些時間去克服。
  2. 資源:其實現在線上的資源真的太多了,自己常常利用網路文章、Podcast、Coursera 等學習,我在網路上、實作上的所學,絕對是遠遠大過我在大學課堂上得到的知識量。(但當然,有需要專業器材或是某領域的專家,上一所大學還是能給你不錯的資源)
  3. 壓力:如果意識到自己不適合大學時,想要休學或是自學?社會上和家庭上需要經歷的抗爭,會是我覺得再來一次選擇最困難的點,如果我再早一點意識到大學的學習,我能不能有勇氣作出轉變(?)

以上是我讀完大學的一些心情,還是有從大學帶走一些東西,只是感覺花了太多時間在為了應付一張紙(畢業證書),做了好多對我而言無意義的學習,而不是把所有時間放進可以讓我燃燒熱情的地方,太專注體制,一個又一個的學期過去,而不是專注在「我」身上,去探索有興趣的領域、去面對未知還有失敗的情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