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2023 知識生產流程

參考 My Vision: The Knowledge Lifecycle 的週期寫下我在 2023 年時如何吸收、整理自己想法的工具清單。

探索:

Arc

今年從 Sidekick 轉換到 Arc,目前是不愛不恨的狀態,除了側欄外對其他功能幾乎是無感,設計對我來說有點 fancy,不過推薦這篇 【生產力工具分享】Arc- 用過就回不去的專注系瀏覽器,可以更了解 Arc 的設計理念和功能。

沈浸式翻譯

非常方便的擴充工具,最常使用的兩個情境,一是很長的英文文章想要先瞄幾眼是不是有興趣時,可以快速了解大意,第二是核對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,因為沈浸式翻譯不會直接翻譯整個頁面,而是會一段一段翻譯,可以很輕易地達到這個目的。(如下圖)

收集:

Readwise/Readwise Reader(Read-it-later & Highlight Tool)

「安心感」是對我來說 Readwise 最大的價值,只要是透過網路觸及到的資源,就可以輕易地把連結存在 Readwise,就算不是馬上想讀,但有時候想讀點有趣的東西或是想找某個曾經看過的概念時,我知道可以在 Readwise 瀏覽或搜尋它。另外,Readwise 的電子報 Wisereads 也蠻有趣的,會寄出這週最多人 Highlight、儲存的內容,算是微微滿足想要知道別人在讀什麼的好奇心。

Snipd

現在回想這是促使我對 Podcast 內容有更多吸收的一個軟體,過去大多聽許多閒聊系節目,但開始用 Snipd 後,因為有節目 Summary、分段大意、動態逐字稿、搜尋這些功能開始聽更多英文科技 Podcast,有逐字稿搭配相對好理解和筆記許多 。不過現在 Spotify 也發覺開始測試支援類似的功能了。

思考+創作:

Heptabase:用了兩年多,對我來說最棒還是這兩點

  1. 快速、沒有壓力的紀錄:不用思考筆記要放在哪個架構上,我認為是思想上的解脫,許多點子很珍貴,但不一定在想到時就會馬上用到。今年推出 Heptabase App 版更讓我可以在突然有某個靈感時就馬上紀錄在一張卡片上。無意間累積許多想法,已經在 Card Library 中累積了 3,600+ 卡片。
  2. 想法的連結與精煉:即使我在 Heptabase 的白板亂得要命,但想要針對某個主題深入還是可以很輕鬆地再開一個白板,連結我在 Readwise 畫的重點、過去做的卡片,梳理一個新白板就像在視覺化梳理我的腦袋,在引入的過程中回顧自己吸收過什麼資訊,然後刪除對於這個概念不重要的資訊,最後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去表達或產生新的洞見。

Heptabase 推薦閱讀:

分享:

  • Twitter:自從每日分享 Daily Digest 後,寫作果然是思考的鍛鍊,在腦袋裡覺得自己想清楚跟實際上表達得清楚是兩回事,對象是誰、用什麼樣的架構、字句可以最精鍊的表達想法,是一項修煉吧。
  • Medium:隨筆、讀書心得,稍微長一點的文章都放在這,但 Medium 的架構限制還是蠻多的,明年我要離開這裡😌 希望可以有個更適合自己內容的 Blog

最後總結自己使用這些工具的心得:

  1. 簡單比複雜更好:在用任何工具之前先想自己為什麼會需要,比起用一些看起來很酷的工具或技巧重要。在工作知識週期中每個流程的承接是否流暢、好上手、增進對知識的理解,是我在過程中最重視的。
  2. 重視看不見的價值:我發現在身邊的許多朋友不願意為上述這些相關軟體付費,因為這不像買任何實體物件,是可以立即看到消費成果的。這類工具重要在於你是如何與他互動、並創造價值,而我認為累積知識、生成想法是遠比一般人想像更有槓桿和複利的事情。
  3. 比起我使用工具,更多時候是工具在影響我:像是我們已經從 Photoshop 走向 Figma, Canva 到 DALL·E 3,想要設計一張海報,在過去二三十年內的使用就有如此大的改變。我在使用 Heptabase 之前幾乎沒辦法做隨性的筆記,因為光是想要把它紀錄在哪我就覺得有困難了。我相信在這整個知識生產流程中,未來一定還會出現讓人們更可以交流、深入彼此想法、即時更新、更沈浸、更輕易複習……的設計出現,非常令人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