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2022/3 近期改變觀點的一些事

特質、想法的連結、喜歡做的事

1. 終於我們意識到人的優點和缺點是同一件事

近期聽了一集 Podcast:偏見 ep4. 終於我們意識到人的優點和缺點是同一件事,發現自己常常會去羨慕別人的優點或是一直鑽牛角尖自己的缺點,直到意識到他們其實都算是特質(覺得特質對我來說還蠻翻轉自己想法的,因為變成一切都是中性的,會隨著情境而有好有壞),與其說是要改善自己的缺點,不如說是要在不同的環境練習收放,像是一直討厭可能沒辦法好好表達情緒、想法的自己,卻在某些時刻,更可以去傾聽、去等待不同的觀點。有了這樣的想法,我好像更能和自己和解一點點、更能去思考在不同的環境,我想要成為什麼樣子。

2. 比起想法本身,想法的連結更重要

最近發現自己習慣、喜歡的思考方式,更偏向是在散落的想法中找到關係,像是 Design Thinking 中 bottom-up 的方式,從一堆發現中找到 insight,而假說思考當中的演繹樹,就是一種 top-down 的方法。連結到自己喜歡的筆記方法,Hepta 就是一個以卡片為元素,自由地探索其中關係的一種紀錄方式,而 Notion 對我來說就是一種 top-down、要先規劃好的資訊架構筆記,也是整理想法上讓我覺得有點卡卡的原因。
瓦基在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的心得 中提到,有兩種整理筆記的方式,一種是檔案管理員,可以把資料收納得非常好,另一種則是作家,他可以靠筆記來探索想法,發現自己過往比較傾向是把筆記收得好好的類型,很像是準備考試一樣分章節、單元的去整理我的筆記,最近對筆記的新嘗試是「不要收集,而是發展」,在收下每個想法時,用一張卡去筆記下一個點子,並且下對自己有意義的關鍵字,而不是章節單元、書名。

3. 理想的工作不是找到的,而是自己創造的

這個創造包含著要對自己有很多了解,向內去尋求、去感覺自己,我也被點醒說其實過往自己一直追求在成為一個名詞(像是:作家、考古學家),可是想做的事應該更像是用動詞吧,這樣一想,好像框架感就減少很多了,我喜歡探索模糊的問題、喜歡和人連結、喜歡……,就會覺得自己的生活一直在做喜歡的事,真好。


引發想法的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