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main content

面對

這兩年時不時推自己一把,試著別人分享自己現在在讀、在思考、在寫的東西、想做的事情,以前總是不願意分享這些,最大的阻力大概是害怕被批評,或是事情失敗了害怕別人的眼光,但發現目前是收到好建議的效益大於害怕的擔憂

寫作動力

發現自己常見的寫作動力是「想和別人分享很棒的東西」,可能因為身旁沒有太多對相同主題感興趣的朋(或是懶得社交),發出來時想要分享的慾望就被滿足了。第二多的動力是抒發難過的事(通常不會發出來)、第三多的動力是想要研究複雜感興趣的主題(通常只整理到一半,希望之後能發出來)

底片

這兩天收到之前洗的底片檔案很開心(雖然大部分的照片超級失敗的),除了喜歡底片的效果外,因為底片的有限性,在每一次按下快門前,都會認真想一下要怎麼紀錄下這個瞬間,這些思考的時間讓人更想珍惜相片。

履歷

很喜歡文章中提到市場上履歷的寫法,包含精要的列點、寫出時程和成效。但這樣的寫法並不一定能對應自己心中最在意的事情、工作時最滿足的時刻,於是作者做了一個自己的履歷工作庫(非常讚)。


本日推薦《不做 PM 後我還能做什麼》

Tame my mind

最喜歡的安定方式

  1. 寫日記:只要寫下來,所有的情緒都會因為有抒發而稍稍減弱一些

  2. 自問自答:遇到自己很卡關的困難,會想像自己的朋友遇到一樣的困境,我會怎麼幫助對方,用一樣的方式試著幫助自己

  3. 跑步:只想著往前跑,跑一陣子就冷靜了

幽默感

思考自己近期有哪些進步,意外發現其中一項是「幽默感」,較少在遇到困難跟失敗時掉入可怕的負面漩渦,停止一直責怪自己、擔心所有還沒發生的意外,用一種好玩的心態去面對挑戰,即使真的失敗了也更可以轉換視角看待,是一種奇妙的能力

Monopoly

  1. Non-Monopolies vs. Monopolies: 兩者採取的態度正好相反,前者會宣稱在特定市場已經佔有地位,而後者則是會說他們在一個很大的競爭市場中沒有壟斷。

  2. 當所有人都在很小的市場競爭時,會很難突出,同時也會因為陷在當下的視野,很難看到很大的市場和價值。

自由是在不自由中體現的

  1. 免於恐懼的自由:反送中的代表人物周庭,在經過幾年拘捕、監禁、跟蹤等事件後,寫下「免於恐懼的自由是多麼可貴的東西」

  2. 自由是在不自由中體現的:對許多老香港人來說香港已經不再如此自由,仍吸引許多內地人才進入香港。


本日推薦 國安法實施數十萬港人潤到西方!港人出逃全靠內地人力補?「新香港人」又將會怎樣影響香港?

關係

關係也會隨時間有複利,最近時不時跟朋聊天說:「你會不會想到……」,才驚覺啊已經是三五年前的事了,隨著一起累積的記憶越多,越能發現共同的快樂。 身為一個很懶惰回訊息的人,拖越久又越不好意思回(惡性循環),深深感謝身邊的所有朋友嗚嗚。 (今日與朋快樂玩雪)

社群、文章與書籍

作者提出:「我明明在社交網路上也能學到不少東西,但為什麼大家都說社交網路純屬浪費時間?」蠻有意思的。在社群上常得到意外收穫,但訊息呈現由演算法決定、又要接收平台廣告設定,而文章和書籍的好處便是用較多內容鋪陳、不容易分心吧。


本日推薦 刷社交网络,阅读文章以及读书的区别是什么?

迷你退休

讀到有趣的概念:「為什麼不將二十到三十年後的退休生活,平均分布在人生各階段,不要留到最後?」我也常常聽到身邊的人希望「早點退休」,彷彿退休就可以體驗人生、遠離煩惱,但退休後要做什麼?退休前不能好好體驗人生嗎?還有更多問題值得思考。


本日推薦 1%就好:《一週工作四小時》心得

可量化與不可量化指標

睡前聽引書店 Podcast ,聊到交友時某些可量化指標很明確,像是身高、賺多少,但如果你想要一個善良的對象,該如何判斷他如何達到你善良的標準?所以可量化的指標更容易被比較與放大。想想也是跟人生一樣,在排序所有優先度時不要忽略難以量化的指標,像是快樂。

最難的是不要分心

今天聽到一段超級有感的話:「最難的不是那些看似很困難的事情,而是那些看起來也不錯的機會。」原因是身為一個很容易受吸引的人(特別容易是可以獲得短期回饋的事情),總是做東做西,雖然結果上也是有收穫,但是正練習著去收斂,專注於想要長期投入的事。

學語言的價值

  1. 經濟價值:如外語教學、溝通等因語言增加價值的工作,在科技進步下價值下降(在許多 AI 應用出現後)

  2. 文化價值:因語言了解不同地方的歷史、文化和不同人交流。

好奇未來學語言是否會從經濟轉向文化價值,和人們的動力和現在相比如何?


本日推薦 有 AI 後,學語言還有價值嗎

在被全世界最糟糕的感覺拜訪時

作者提到在被全世界最糟糕的感覺拜訪時,會想起一些很小的回憶,成為自救錦囊。 而我的自救錦囊是相片,喜歡隨機複習某個時刻的感受,想起過去與愛的人們相聚、嘗試新的事物或是一些蠢到不行的小事。


本日推薦 《一些小回憶》

職場 vs. 專業

職場(Place of Work)指工作場域,而專業(Profession)是自身技能,有趣點是不同人對職場、專業花的心力配比會大不同,有些人願意了解公司文化、內部系統等,另部分人則投入在自身技能(如:研究、程式能力),檢視自己在這兩塊的平衡蠻重要的。


本日推薦 《離職說明書》你的熱情必須押「ㄤ 」韻!用 Heptabase 梳理熱情

帶人與待人

本文寫當領導者的三個反思超讚

  1. 目標落差:領導者和成員身處位置不同,容易因資訊落差而無法對目標有一致標準

  2. 情緒:不只有發怒的強烈情緒會對他人造成影響,失望也會

  3. 信任:並不一定要和同事變好麻吉,但信任是推動團隊的基礎


本日推薦 “軟體工程師轉職行銷主管,學會這三件事讓我成為更好的領導者”

第一遍用感受

引用原文:「我一直相信看電影感受第一,慢慢地它就會在你我心中長出答案來,就像月光不會有人馬上為它找答案。而已經82歲的宮崎駿,顯然已經到了從心所欲的階段,他所創作的《蒼鷺與少年》不只是面向觀眾,更多的是面向自己。」


本日推薦 #第一遍用感受觀看日後才用腦消化

內向與外向

這兩年從外向轉向內向,獨處時更能恢復能量。原本沒特別感覺,不過幾次被新認識的人點出「沒有想像中開朗」,偶爾也會擔心是不是讓人感到失望。 不過最近在 coworking space,發現和一個也都在專心做事的人有重疊興趣開始聊天,獨處累積的能量反而能更好運用在有趣的交流,感覺真好。

學著拒絕

「我很少為短期事物妥協,我只想與可以一直共事的人一起工作,只想把時間投注到我享受的事物。我只專注在非常長遠的事物。」—— Naval Ravikant 辨識並學習拒絕對自己目標沒有幫助的事物非常重要,不參與乏味的活動、和不想談話的人們社交,學會拒絕才能善用自己的時間。

食物的魔法

「如同雨果在悲慘世界裡面寫到,革命軍在吃到從凡爾賽逃出來御廚們做出來的料理後,得到面對明天的勇氣,我想這就是名為食物的魔法。」 懷念的食物、有人為自己做的食物、重要時刻的食物,味道引發情緒、記憶,看完這部想要好好感受食物的魔法。


本日推薦 戰鬥民族三餐吃什麼?最悲慘的人吃最奢華的食物領最血汗的薪水!

慢下來

到清邁三週,低矮的建築、陽光和樹叢,突然進入一個「慢」的地方,心靈上也慢下來。 之前看社會加速理論,科技物(網路、高鐵等)-> 社會期待(更有效率的競爭)-> 日常生活(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事),總是期待自己更有效率,卻也往往被要做更多事的焦慮壓垮,希望找到適合的步調

因為樂趣而追尋

「我並沒有實際用處的數學理論,脫離數學圈,它並沒有讓整個世界舒適一些。但又何必呢?追求解答只是出於本身的慾望而已。」(哈代) 常被問到幹嘛沒事學有的沒的,下次就算沒有明確的目的,我也要理直氣壯的回答說因為喜歡、因為快樂。


本日推薦 興趣使然的研究之旅

真誠

一直希望自己能寫出真實的東西,而每次在看 1% 就好時總會讓我有這種感受,不說漂亮話,簡單的寫出當下的想法和心情,像是分享自己追求進入某個地方、最後的結果和學習,讓人感受作者的文字和他的真實狀態相當貼近,我覺得這樣的真誠非常珍貴。


本日推薦 1% 就好

重讀一本書

最近打算重讀一些看過的書,目的是:

  1. 說出哪裡好看、打動我,發現之前很常閱讀完快速畫線,只會說好看卻說不出哪點好

  2. 對比過去和現在讀的心得,幾年前讀的一定有得到一些概念、故事,想看看經驗累積是否能應證一些概念、延伸想法

第一本重讀打算看《人類大歷史》!

定義

楊德昌在一場訪談時說到:「何謂是商業?何謂是藝術?我想拍出一部好看的電影。」 讓我想到「定義」在不同情況下重要程度截然不同,在數學中,要符合特定的模式,了解他的定義很重要。但拍電影時不一定要想著拍哪一種類型的電影,只要能把想傳達的故事傳遞給觀眾就好。

避免無謂附和

喜歡作者的 weekly reflection,這篇提到的「無謂附和」自己很有感,在聊天、團隊溝通時,常常因為自己心力不夠、怕麻煩衝突而隨意附和,但這樣的回應經常是不真心的,即使表面和平,但其實對於話題沒有更廣更深的推進。


本日推薦 #3 - 效率溝通、反思帶來自在、迭代與拖延、享受學習、無謂附和

發表你的作品

在 FB 上看到有人分享當代電影大師的 talking ,超讚,節錄一段:

如果你一直做屬於你的東西 事情最後都會變好 這個好不是指 全世界都會超級愛你 而是會有一小群人愛你 但他們愛得很深 愛得很有力量 那種力量會讓你終於也能開始喜歡你自己 一直到最後 直到你不必證明任何事情

從觀察中得到美妙的東西

仔細地觀察,用自己的視角去看事物不同的樣貌,才能產生個人觀點的樂趣。如果只是依別人所說的去做,那麼行動中便沒有自己的意圖。 獲得這樣樂趣的好處是,在人生中的每一刻,你都可以回憶起當初發現觀察的樂趣,對於研究的事物可以更有耐心。 (想法來自《費曼的主張》)

理解得更透徹

最近花更多時間磨練自己好奇的知識,很大一部分是重拾喜歡的數學。

近期學習筆記:

  1. 練習是必須的,不單是時間,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心力

  2. 反覆地、從不同角度思考,將事物理解得更透徹,才能進一步去理解更進階的內容,一知半解是不夠的


本日推薦 Talk with Prof. 莊重

自信

今天跟朋聊天,她提到對於自信與外界眼光、事件的比喻我覺得很有趣,如果外界眼光、外在事件像是一個個影響我們的波,自信就像是降低振幅的阻力,當人越有自信時,就越能降低事件對我們的影響程度。

八月三十一,我在奧斯陸

重看一次喜歡的電影。

咖啡廳裡的女生說著夢想的事情,有幾件我也很想做到或擁有:

  • 讀一本很棒的書,一輩子都記得書裡的話

  • 專注在某個重要議題,讓大家願意聽我說話

  • 有一份每天都很期待的工作

每天過著有用的日子,被人愛著

思考的過程

「阿基米德在其中做了一件只有少數天才做過的事情,就是向別人展示他的詳細思考過程,分享了一些證據還不充分的個人直覺,並且期許未來的數學家能利用它們來解決那些困擾著他的問題。」 比起結果,看見別人思考的過程總是讓我覺得更珍貴,因為知道他人如何思考更可以幫助我思考。

抽象與具象

一直想培養在抽象和具象間思考轉換的能力,抽象是把現象抽離,把共有的性質抽出來,具象則是將性質運用到具體事件的能力。像數學定理、方法論可以運用到許多問題上,我也希望自己吸收完有感的資訊後,經過消化後,到適當的時機可以用上。 資訊 -> 觀察沈澱 -> 抽象概念 -> 實驗想法

學語言的有趣發現

  1. 在思考和表達中多少會存在想法上的差距,但不同語言會造成差距大小或是面向改變

  2. 使用不同語言的我,因為輸入資源不一樣,很像產生不一樣的自己,例如在英文中大部分能表達的都是和科技產品、學習相關的對話。


不是很相關但本日引發思考的文章 溝通是那麼地難,但──鄭宜農〈人如何學會語言〉與那些言說之外的

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

分享文章中喜歡的幾點:

  1. 要想著成功,要想著如何成為一個完全發展的人。想著如何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,生命就會成為一場好玩的遊戲。

  2. 念書的目的是使我們具備發展自己及世界相處的能力。

  3. 每一種興趣都可以輻射出許多工作選項。


本日推薦:書摘分享-大人只知道部分的世界

社群:連結、追蹤到內容推薦

這篇有趣,提到社群應用的象限,從需要互加好友的 FB 到追蹤的 Twitter, IG 再到以內容推薦為主的 YT, Tiktok,可以反思自己的社群使用,逐漸從 IG 轉為 Twitter,減少看不熟朋友的動態,換取看到有意思觀點、新聞的時間。


本日推薦 Threads 退燒&Twitter 撒錢:可能雙輸的一場戰爭

年輕與老

常常聽到「我今年已經要 XX 歲,好老」(即使是 18 歲的人好像也覺得他們很老XD) 自己對年紀有點無感,因為老不老在我心中取決的是「能不能接受新知識、新觀點」,想到大學教授反覆迭代新教材,或是大我一二十歲的同事分享他最近用的新工具,閃閃發亮的眼神都讓我覺得他們很 young。

Simple

最近很喜歡的話 “It is very simple to be happy, but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be simple.” - Rabindranath Tagore 時不時地提醒自己保持簡單,維持簡單的關係、只留下自己需要或真心想要的東西,不會去想著別人有……、還想要更多……,擁有自己真心喜歡的就很讚

metoo

喜歡這集以長年經手性騷擾個案諮商師角度出發

  1. 理性上知道「不能責備受害者」,但實際上可能也會想「為什麼受害者當時不……」

  2. 聆聽受害者發生的事情,即使不能給出好建議也沒關係

  3. 受害者要有充足的能量才能站出來發聲(往往已經事隔多年)


本日推薦 “為何現在才#MeToo?說了又能怎麼樣?對於性暴力受害者,可能令你難以啟齒的5個問題(上)”

長大

上大學、畢業、工作,很多事情都被社會視為長大的里程碑,但直到今天我才有感自己長大了一些。工作上好有壓力(同時覺得自己好糟)、弄丟了東西、太沒心力取消期待的約。一切都不好,可是好像比從前更能面對這樣的困境,想著要怎麼調整、怎麼解決問題。 我想內心的餘裕增加就是長大的一種

好奇心

最近快樂的新發現是多了很多好奇心,於興趣的好奇心,想知道產品為什麽要這樣設計、意見不同的人為什麼這樣想,好多好多的為什麼。有人說研究需要無限的好奇心,最近有好多想研究的東西,像是 Speak(學語言的 AI 工具)、@arcinternet、台灣漫畫銷量,啊好想寫長文。

害怕

今天經歷了一場好深的害怕(其實就是被罵跟怕被罵),不自覺引發童年害怕的回憶,全身不自主地抖到不行。可是等到情緒逐漸退下的時候,我發現我不再是那個無能為力的孩子,我現在有能力、也有可能足夠堅強的心態,去面對那個讓我害怕的情境。

Highlight

這幾天陷入有點瞎忙的狀態,急著處理一堆雜事、把待辦清單(即使它們並不重要)完成。要開始重新調整規劃時間的方式,Make Time 中提到的設立每日 Highlight 我覺得超級實用,選定幾件重要、對自己而言有意義的事優先去執行。

時間

Time Is Our Only True Currency. 最近發現相較於金錢,自己對於時間是更斤斤計較的,希望可以住在公司附近、買飯都不想等、要去的地方大眾運輸很麻煩的話覺得也可以搭計程車。能夠自在地安排自己的時間,好好學習、好好休息一直都是想追求的目標!

懊悔

晚上發現自己負責控的功能因為自己沒檢查好出了問題,被重重的懊悔感籠罩了一陣子剛剛翻了《情緒之書》發現懊悔是

1. 了解我們傷害了他人,是我們所能體驗到最難受的感覺之一:因為事情沒做好,很擔心拖累團隊中的其他人

2. 懊悔帶來迫切想做點什麼的慾望:發現當下立馬想衝回去修正錯誤

有目標的練習

昨天在讀《刻意練習》有段很有感,它提到人們總是認為持續練習、累積經驗就會進步,但其實大部分的技能,我們大多做到滿意就會停滯(像是騎腳踏車、煮飯),回顧自己也是,如果沒有在想要學習的領域上多動點腦設定目標、嘗試不同的技巧,其實進步非常有限。

How to Win

這部喜歡

  1. 要休息:“Nobody wants to work for a tired idiot who is sleeping at office.”

  2. 困境時適時抽離自己的情緒:Less “I’m angry”,more “I’m experiencing angry”

  3. 問真正感興趣的問題:社交寒暄表面不用太多,專注在你真正感興趣的問題。

行動

我們用行動確認自己存在的價值;用發光的眼睛在黑暗中聚集人群。 總是從做得到的事情開始,用行動代替解釋遭遇的困難,用實踐代替對事物的評論。 對要去的地方保持信念,對踏出的每一步保持懷疑。 用每個過程中的反思,讓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能夠再真實一點。


來自 青年迴響計畫

熱情

「熱情不是發現的,是發展的。」 朋友曾經在工作坊用過這句話,今天剛好在讀《恆毅力》時也看到類似的概念,不是選定了某件事情努力去做便是熱情,而是持續做喜歡的事,時時刻刻的感覺、校準方向,指引自己到達想去的地方。

PM 是不是在話術

今天在開會時,說了一段「我們可以先做 A,那 B 後續再提……」,當下被設計師開玩笑說:「你是不是在話術」,愣了一下之後承認了。

但感覺有成長的是

1. 討論變得舒服一些,每個人更願意說自己的想法跟開玩笑

2.自己可以立即接受他人的反饋,並說出背後的考量原因

最能代表我們這代人的一首歌

馬世芳在一堂課中給同學們做的報告題目,如果可以真希望可以全台普查,好想知道最能連結各個世代的歌是什麼。 身為一個 25 歲的人,想聽的歌是《遊蕩的人》,「失去方向的人呐 想學會遊蕩」,在無法知道對錯的路上,只能一直感覺自己。